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对于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历史的真相。其中关于武则天称帝的真相也逐渐的浮出水面。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身为女人却要当皇帝呢?武则天称帝有哪些真相呢?一起来看看吧。
我曾经尝试着问一些朋友关于武曌其人的直觉,得到的答案比较集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开云体育坚强、美丽、聪明之类赞扬的词汇外还有阴险、狠毒之类贬义词汇。毫无疑问武曌是一个有争议,而且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似乎“狠”字用在她身上最为妥当。诚然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史家的笔下武曌实际是被抹黑过的,她人格方面的缺陷被放大,甚至有些记载纯粹是栽赃诬陷之辞。
史笔是可以左右的,人性却是不能左右的——难道李治真的爱上一个阴险狠毒、野心勃勃、霸气刁蛮,甚至像是脑垂体天生障碍导致分泌雄性荷尔蒙的女人吗?
显然这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终究也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武曌作为李世民的嫔妃,后又出嫁为尼,这样一个在当时绝对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弱女子,能够被李治拯救,除了凭美貌和情感付出难道还能有别的手段吗?所以她必定是或者说曾经是一个美丽、温柔、贤惠的女子,即便其性格有强悍的一面,也不至于很过分。
中国史家都过分热爱皇帝,因为遇到错误总是“为尊者讳”,能推给女人则推女人,没女人推给宦官,没宦官推给大臣,总之皇帝是一贯英明的。然而在记叙武曌发迹史时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皇帝不英明了。史书在抹黑武曌的同时对李治也做了抹黑,欧阳修甚至评价李治是“昏童”(拿现代话说就是弱智儿童),这种记载非常罕见。不过它也从反面说明一个事实——两口子感情很铁!以至于无法贬低武曌而把李治摘出来,只能一起推进粪坑。
在武曌性格和政治手段的形成过程中,李治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李治是武曌的政治导师。如果不弄清李治,就不可能弄清武曌。
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李治的重要性是超过他父亲李世民的,其实李治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而且是个操弄权术的高手,绝不是“昏童”。
最能体现其性格的其实正是他和武曌最初的关系,一个敢在父亲病榻之侧与庶母勾搭通奸的人是何等角色?别忘了他父亲是李世民,且不论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囚侄之举,其一生共流放或处死过李承乾、李泰、李祐三个儿子,可李治竟还敢在他眼皮底下做出这等大不敬、大不孝之事,就凭这点给个“胆大心细”的评价总不会错。
史家和现代编剧总爱把李治塑造为一个软弱怯懦的人,诚然他在性格上不算强悍,但他不是没主见的人。
回头再看武曌,她之所以二次回到宫廷,一方面李治难忘旧情,另一方面是李治的原配王皇后促成。因为当时李治后宫中淑妃萧氏有专宠之势,又生下雍王李素节,威胁到皇后的地位,所以皇后把身在佛寺的武媚娘视为外援,想要引进竞争机制对付淑妃,在兵法上这叫“驱虎吞狼”,不过皇后错算之处在于她没有驾驭老虎的能力,老虎确实把狼吞了,但吞狼之后回头又要吞她了。
武曌渐渐专宠,连续三年生下仨儿女,开始窥觊皇后之位。皇后本来就不受宠,又不曾生育,单凭与皇帝的情感是无力对抗武曌的。于是出身关陇名门的她自然而然想到倚仗娘家、倚仗关陇臣僚势力,就出现了抢立李忠为太子之事。其最终后台可以归结到长孙无忌。
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李治想收回皇权,武曌欲争夺后位,终极对手都是长孙无忌——这叫“情侣+战友”!
废王立武看似一场家事,其实更是一场政治斗争。武曌走上后位过程,就是李治夺回皇权的过程,因为李治把公私模糊区域中的更易老婆事件作为突破口,集结起了反无忌、反关陇的士人集团,上演了一场“胜利突围”。所以武曌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影响会持续发酵,可以说是李治点亮了武曌心中第一团权力欲望的火焰。而他以身作则的表演也被武曌效仿,甚至“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不过实际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促使人走向成功往往不是理想,而是危机,许多人的本事是被挤对出来的。如果我说武曌的皇帝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有人相信吗?
这就又要从武曌生平来分析了。武曌之父叫武士彠,门第寒微,原本是个木材商,后来致富了。武士彠在富了以后产生更高远的志向,投效官府谋仕途,从而参与了李唐开基的太原举事,跻身大唐开国功臣之列。
武家的前程原本是比较光明的,但意外出现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皇位、软禁父皇,自此之后武家就开始走下坡路。
[责任编辑:李然]
父亲死时武曌已过十岁,她应该记得原先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父亲死后又是什么样。武氏家族渐渐走向败落,她母女自身处境同样越来越糟。十四岁那年她进入李世民后宫,封五品才人,奋斗十年未见成果,直到李世民死还是才人。后来因为与李治的不伦之情,和王皇后的宫斗需要,侥幸回到皇宫。
这样一个女人最缺乏什么呢?
答案非常简单,用现代人常用的词汇来说,那就是安全感!
我敢断言,武曌是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女人。父亲死亡的巨变使她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富贵繁华如起伏云烟。十年的寒宫冷院又使她感受到宫廷的可怕,生命的无助。直到牵着李治的手走上皇后之位,她可能才算长出一口气。
然而李治能给他百分之百安全感的人吗?显然不能,既然她能够取王皇后而代之,别人难道就不能取她而代之?自武曌入宫后,便无李治与其他嫔妃的生育记录,表面上看武曌形成了专宠之势,其实并非如此,武曌的寡姐武顺及武顺之女贺兰氏都曾被李治宠爱,实际上武曌是用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女满足李治对其他女性的渴望。这样做固然是聪明之举,肥水不入外人田,但另一方面也是痛苦的折磨,自己姐妹都与自己争宠,又有谁可以真的相信呢!
李治最初让武曌参与政治是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因为那一年他患上了风疾,许多史家或有意或无意地说,自此之后唐高宗时代都是武曌代掌皇权。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看看《资治通鉴》就知道,此后李治在许多重要事务上仍是大权独揽,也有许多李治巡游,甚至参与打猎的记录。可见显庆五年的执政是临时性的,李治没有隐退,就算有隐退也是暂时的,属于半隐状态,关乎帝国命运的大权他从来不曾放手!
而仅是这么一次稍微放权,就酿成了夫妻间的矛盾,短短五年后闹出一场“废后风波”。李治与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等合谋要废皇后——起因史书上说是武曌在宫中进行迷信活动。
但这明显只是导火索,甚至是托词,武顺母女受宠和武曌代政与李治产生分歧才应该是诱因。不过这件事从头至尾都像个闹剧,因为最后时刻李治反悔,夫妻俩床头打架床尾和,上官仪等人当了替罪羊。(这位上官仪就是后来武曌亲信女官上官婉儿的祖父)。这次风波又给武曌上了一课,让她明白什么叫君心难测,不过此事并没从根本上影响夫妻的感情——此后武曌生下太平公主,这时她已四十多岁了,可见他俩的夫妻生活还是比较和睦的;在政治上他们并称二圣,共同临朝听政,这主要是因为李治的病时好时坏造成的。
真正令武曌感到威胁的其实是次子李贤,他在李弘死后继承太子之位。李贤的资质是武曌所有儿子中最好的,聪明好读书,有不错的天赋以及艺术才能,而母子矛盾的起源最初是源于大臣的:因为唐代的惯例是宰相重臣兼任太子的老师和属官,这就造成重臣与太子关系密切。而李治因身体原因许多事务交与武曌处置,在这帮传统观念深重的大臣看来此举是非常不体面的,于是宰相们就凝聚到李贤身边,期望其肩负更多的权力制衡武曌。与此同时又出现一个流言,说李贤非武曌亲生,其实是武顺所生,所以李贤心生猜疑,母子间矛盾日益严重。(关于李贤是不是武曌亲生也是一个悬案,恐怕永远无法破解这个谜了。)
这一时期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就是李治想让武曌监国,被宰相力劝作罢。常有人把这当成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例证。其实恰恰相反,这或许是李治爱权力胜过一切的证据,也反映了他高深的帝王心术。因为他身体实在不好,对国家政务力不从心,可是把大权交与李贤又不放心。他祖父、父亲两朝历史表明太子抢班夺权的概率太高,他父亲李世民夺他祖父李渊的权,他哥哥李承乾又差点儿夺了父亲的权,承乾失败他才继位太子,捡了个皇位。这等事岂能不防?
如果李治把大权交与李贤,自己就有被束之高阁当太上皇的危险,所以他表示要交给武曌。因为此前从没有女人为皇帝的先例,而妻子代丈夫行事有临时性,只要他身体好转或者心里想管,随时可插手,比交给李贤稳妥得多。
我觉得恰恰是在这个时期,权力野兽武则天才真正意义上诞生,一方面她实在太没有安全感了,丈夫不能给她、儿子也不能给她,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她以后还有什么幸福日子呢?另一方面,所谓食髓知味,她已品尝到了权力毒品的滋味,实在不愿失去权力。李治如走钢丝的华丽演技再次成为导火索,最终点燃了武则天这颗绚丽夺目的帝王礼花。
武则天当皇帝让人惊叹的历史真相
武则天比刘备还辛苦,从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仪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后是太后,她已经累计奋斗了五十三年,到67岁时才如愿以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世界纪录不仅存在于赛场上,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世界纪录。作为中国统治者中的一个特例,武则天一人就创造了四项皇帝中的世界纪录,不仅国内没有一位皇帝能破,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依然称得上第一。这四项纪录分别如下。
[责任编辑:李然]
一、即位时年龄最大
在武则天之前,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刘备。这位汉昭烈帝前半生忙着四处打游击,好在老来有福,连收荆州、益州两个当时最大的州,最终在60岁时光荣登基,建立了蜀汉政权。武则天比他还辛苦,从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仪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后是太后,到67岁时才如愿以偿。这一年是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从14岁起,她已经累计奋斗了五十三年。此外,在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叫马殷的人,在唐末时割据湖南。一直到公元927年,后唐封其为楚国王,才以75岁的高龄大器晚成。不过此人的头衔只是王,死时庙号是楚武穆王,而且这个王还是中央的割据势力封赏的,所以不在皇帝之列。
二、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能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数量总体上要超过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而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过这个数字比起武则天来就是大巫见小巫了。武则天珍惜人才是出了名的,除了大兴科举之外,还鼓励地方各级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即便如此,她还怕漏掉人才,后来甚至鼓励人们自己推荐自己。人才多了,便要有地方安插他们,否则闲置起来就是浪费。最后导致她统治之下的帝国官僚机构膨胀,仅宰相一职前前后后就达到了七十三人。《隋唐史》一书中的解释是:“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这里举一个武则天任用宰相的例子,在大周朝间建立前,有个叫傅游艺的九品官善于投机,他看出武则天有称帝的野心,就纠集一帮人上书,要求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武则天龙颜大悦,一年之中,把他从最小的九品官升到了三品官,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唐朝一品官、二品官很少,宰相常常都是三品官)。好在,武则天勤于政务,善于治理国家,频繁任命宰相并没有引起帝国的混乱。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是崇祯皇帝,这位明朝末代当家人一生用人多疑,在位时七年,前前后后更换了五十个宰相。明朝本来已经病入膏肓,经过他的这么一通折腾,就更加不可救药了。
三、使用年号最多
年号是汉武帝的一项发明,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在武则天之前,这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就是汉武帝,他在位五十五年,年号一共用了十一个,平均五年一个。这些年号分别是: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到了武则天这里,从她称制到最后被政变逼下台的二十一年中,一共换了十七个年号。作为一个对生活质量非常的女强人,武则天的年号自然也别有个性,这些年号分别叫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在天授三年,武则天两次更换年号,即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长寿元年都在一年里,这一年就是公元692年。
四、陵墓规模最大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的繁荣时期,充裕的国力为她的陵墓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她的陵墓——乾陵动工于公元684年,经过二十三年的修建,才完成一期。乾陵几乎是照搬了首都长安城,包括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廓,内城有东边的青龙门、南边的朱雀门、西边的白虎门和北边的玄武门。南北主轴线长达4.开云中国9公里,南北墙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周八十里”。
这样的规模即使是唐太宗的昭陵也无法望其项背,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此外,在城内还建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和狄仁杰等六十多位重臣的祠堂,简直是另一座长安城。可惜的是,在“安史之乱”过程中,乾陵辉煌壮观的地面建筑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直到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才重新修葺一新。如此大的陵墓,其中的陪葬品也数量不菲,经过现代学者的勘测估计,其随葬珍宝总重量至少在五百吨左右。如果武则天的乾陵最终被打开,那么将是一次和秦始皇陵同等重要的考古盛事。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要当皇帝了吧,而武则天当皇帝也有着很多让人惊叹的历史真相,你开云官方网站在线登陆是不是也都有所了解了呢。希望小编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李然]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